第189章 2000万港币的“吕志和奖”
一直坐在前排的常书鸿老先生,看着窗外扶了扶自己的眼镜。
目前,七十多岁的常老,仍兼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一职。
望着远处神奇的景象,老先生开玩笑的说道:
“敦煌的僧人把它叫作佛光,自古以来想见它一面的人不计其数。
但,大多都没能如愿,很多信徒为此宁愿忍受艰苦在敦煌待上三、四个月。”
沈从文和常所长是老熟人,一听这话连忙笑道:“这么说,我们还是有点运气的了!”
“确实,刚来第一天就见到了奇观,还真不是件容易事。”
一行人久久望着窗外,都在为眼前的自然景象所震撼。
江山也不例外,上辈子可没少来敦煌,别说金光,连彩虹都没见到一架。
直到这时,他才明白乐尊为什么一见此光就决定在敦煌扎下了。
除了……刚刚那位常书鸿先生。
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樊锦诗更疑乎了。
“也不能说是毁坏,”常所长笑着道:
“张大千先是剥掉了第一层西夏壁画,然后是第二层的晚唐壁画,最后才露出了他觉得最完美的盛唐壁画。”
“太不可思议了,”
直到北宋时期,才因为战乱而导致掩埋。”
“太干了,”张路咽了口唾沫:“就这沙漠地带也能发大水,还真是见鬼了。”
“呵呵,”江山笑了:“他很惨吗?看着还行。”
主要大夏天里的敦煌,的确很熬人。
常书鸿回头看了眼直腰伸脖子的专家们,想起了他刚抵达此地的表情:
指尖触感冰凉,神经跳动。
书摊老板一见常书鸿的模样,试探着问了一句:“你是哪里人?”
越靠近目的地,车上的专家们就越是激动。
“莫高窟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兴建,之后经历隋唐、五代十国、西夏等历代的发展扩建……
站在里面的樊锦诗,刚坐下又站起了身,笑着问道:“你们有什么需要吗?”
当他走进一家旧书摊时,命运之神将一本相册送到了他眼前。
张路:“我是浦江电视台的记者。”
到了临走时,倒纷纷表示吃不消了。
一窟接着一窟。
眼前的樊锦诗除了青丝与华发,和江山记忆中的模样还真没多大区别。
“你知道个屁,”黄永钰低声道:“不过啊,千金难买我乐意,你瞧他俩笑得多欢。”
抵达敦煌的时候,张大千还没有携二位夫人离开。
“你们还真是浦江人?”
除了比后世荒凉些、人少些、破败些、杂乱些,门洞大敞着些……
虽说只是黑白照片,但仍令眼前人久久抽不回魂。
从鸣沙山一路望去,层层密密尽是洞窟。
面包车们在荒凉的西北大漠上行进。
相比后世处处紧闭的洞窟大门,江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亲手触碰壁画的时候。
这一会,哪里会有人响应他的号召。
“谁上这吆喝?”
“你也认识老彭?”只稍稍提一下爱人的名字,樊锦诗的眼里已经泛起了泪光。
生怕惊动了千年的卧佛。
黄永钰顿时哑口,看了看江山的相机,像是在问拍好了没?
江山点点头,于是四位悄声退了出去。
然后开始升华,直到献出一生。
巴黎的吉美博物馆,收藏着大量伯希和盗走的敦煌绢画。
没曾想,在去年还只一日两餐的樊锦诗。
“原来是老乡?”张路吃惊道:“浦江的女同志也这么能吃苦?”
“欢迎各位领导……”
慢慢的,常老的声音又传了过来:
“直到去年我们所的同志还只能一天吃两顿饭,蔬菜也是老三片,土豆片、萝卜片和白菜片。
到最后,还是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所长,阻止了当地政府推行敦煌上市的荒唐计划。
“樊同志,不介意我们进来坐一会吧。”
“你说得就是她吧,”身旁的张路捣了捣江山。
“刚刚老常说了什么?”黄永钰一时忘了听。
然而,他又不得不信。
直到这会,好不容易逮着空的江山,才和张路返回车上取出了大包小包。
“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,”常书鸿笑着看向身旁的女同志:
这要是搁后世,里面的四位不早给逮起来了。
江山与同坐的黄永钰越坐越直,尽管已经听过不少传闻。
“我之前见过彭老师,”江山明白,他不这样说得话,樊锦诗是坚决不会收下这些礼物的。
伯希和在相册的序言中清清楚楚的标明:相册中的作品,拍摄于1907年的中国敦煌石窟。
历史年代之久远,艺术表现手法之高超,远胜于常书鸿之前崇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洋画。
站在不远处的江山,始终凝望着二十年后也将升任所长的樊锦诗。
坐在后排的江山,静静看着前面和沈从文有说有笑的常书鸿。
但,这一类的情况实属少数。
1935年的秋天,正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,像往常一样沿着塞纳河边散步。
“这是之前张大千修复洞窟时留下的记号,”常所长走了过来:“不过我们现在用的仍是这套编码。”
远赴国外求学的他,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国家竟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基地。
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:过去损坏多、当前维护难、未来终将消失……”
樊锦诗的出现,令常老可以稍稍喘口气。
“我说老常啊,”沈从文直接道:“还是赶紧领着我们进洞吧。”
一个接着一个洞的钻,歇都不带歇一会的。
于是,研究所的工作人员,赶紧安排他们进所休息片刻。
樊锦诗仿佛听见了张路的话,江山看着张路呵呵直笑。
“你不惜?”
半响,黄永钰才冒出了一句:“老邵,咱们这次幸亏听了小江的建议。”
“咱俩都别谦虚了,”张路也一样:“你瞧瞧我的嘴。”
第一天的老干部们,表现的都很亢奋。
窟檐处的风铃飘飘,摇曳中发出了美妙的铃音。
一席话,令在场的老干部唏嘘不已,纷纷摇头。
正因此,在年近80时,樊锦诗一路爆冷获得了高达2000万港币的“吕志和奖”。
书摊老板显然不了解自己国家的狗屁倒灶。
这是他多年的习惯,然而这次的情况却和以往不太一样。
“中国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