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0章 志不在此的人
一句老先生让李承乾会心一笑,颔首道:“好,就在这里等你。”
张九龄又一次行礼,神色极为敬重的告别。
等人走远了,李承乾依旧站在这里,目光中张九龄的身影融入了那群少年人中。
这些少年人只是在骊山边上的小溪边休息了片刻,就要继续往长安城而去。
这些少年学子有高矮胖瘦,有的衣着光鲜,也有的人……他们衣着破落,但他们眼中都充满了傲气与少年该有的光芒。
“朕很喜欢他们的眼神,锐意进取敢于提问的勇气很好。”
李道彦双手递上卷宗,“陛下,这是有关张九龄的记录。”
李承乾拿过卷宗,一边走一边看着,卷宗所记录的都是有关张九龄的过往,在地方的记录中张九龄年少时就已有了名气。
八岁时就能够撰写文章了,十岁之后其才学就已名满岭南与江南两道。
当今太仆寺少卿王方庆对这个年轻人多有赞誉。
看罢卷宗,李承乾将其交给了李道彦,就回了骊山。
一个月之后,李承乾又一次来到了骊山脚下的溪边,张九龄再一次来到了这里。
李承乾继续隐瞒着身份与他交谈,“听说你要去支教了?”
张九龄也在观察着老先生,这位老先生与一个月前相见时没什么区别,只不过身边多了两列侍卫,大概二十人。
不过老先生的穿着很随意,传闻中关中的勋贵依旧很多,一个村县有一两家勋贵也是寻常事。
上一次见到这位老先生,对方身边没有带着护卫,他行礼询问道:“老先生今日为何带着侍卫。”
李承乾解释道:“他们要跟在身边的。”
张九龄尴尬一笑。
“你放心,他们只是提着刀壮大声势而已,不会伤人。”
几个侍卫面色都有些僵硬,他们是从飞虎队中选出来的禁军,来保护太上皇的,而且他们都是从西域厮杀中杀出来的。
李承乾目光示意一旁的那块整洁的石头,道:“坐吧。”
这位老先生不论是谈吐还是见识都是极为不凡的,张九龄再一次行礼,十分恭敬的坐在一旁。
看他坐姿端正,还十分拘谨的模样,李承乾拿起放在岸边的鱼竿,递给他,“钓鱼!”
“谢老先生。”
“这一次前往长安有什么收获?”
张九龄回道:“此去长安到了崇文馆,我需要在文林馆学三个月,才去各地支教。”
李承乾道“那么你还要在长安城三个月?”
“嗯。”
“崇文馆什么时候有这规矩?”
“看来老先生久居此地,多半是不过问朝中诸事?”
李承乾笑着道:“呵呵呵,老夫都这把年纪了,怎么过问朝中的事,朝中的事又与老夫何干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张九龄疑惑道:“可是老先生又怎知往年科举试题?”
每年的科举试题,李承乾都有参与,甚至是增减过试题。
李承乾思量了片刻,找了个借口就解释道:“你看看那些从骊山路过的年轻人,老夫时常与他们谈话,能够听到只言片语。”
“老先生曾在朝中任职吗?”
言罢,张九龄注意对方没有回话,他又道:“小子冒昧一问。”
李承乾稍稍摇头,又道:“是的,当初在长安城任职。”
一老一少开始了攀谈起来,当年史书上的唐朝名相就坐在身边,而且还处在少年时期。
张九龄又问起了关于治理民风相关的事,就比如说现在的人们的确是越来越富裕了,但是如何让人们继续保持戒奢以俭。
已富裕起来的人的确很难再回到贞观初期那个十分匮乏的时期,既然关中越来越富裕,关中与洛阳也已成了中原最富裕的两个地方。
总不能让关中与洛阳拥有巨量的财富,而让人们依旧过着贞观初期的生活。
张九龄的问题,正是如今人们生活矛盾的所在,很难想象一个刚到关中不过两月的人,就可以挑刺到这种地步。
如果放在朝中,张九龄这个莫名的问题,多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。
财富多寡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关,即便是有一个家产万贯的人,他要节俭的活着,外人管得着吗?
当然管不着了。
张九龄当然是希望人们依旧即便是在富裕时期,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。
李承乾有十足的耐心,自从告老之后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浪费。
从树立榜样开始讲,讲的这些都是说一些正面影响,比如说勤俭持家的人,或者是乐于助人的榜样,又或者说在唐人的众多故事中,需要这些榜样作为人们的精神向往。
再从现实层面上来说,节俭对关中来说是必需的,相较于贞观初期,人口凋零。
可是相较于现在,关中成了一个典型的,人口膨胀却资源匮乏的地带,现实情况就是不论是水源,煤矿,乃至于土壤与布料,粮食,乃至土地都是紧缺的。
所以关中即便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但关中也有三百万的人口,在这种现状下,关中的粮食,水源,还有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,都要维持微妙平衡。
为此,关中人不得不十分节俭的活着,甚至接雨水,存水,建设水窖都是从贞观初期保留下来的生活观念,延续到了现在。
言罢,李承乾解释道:“这就是现状,人口基数与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尽可能维持住平衡。”
张九龄又道:“那么又要到什么时候,才能结束节俭?”
“当然要一直维持了,没说过要结束。”
老先生今天说了精神与物质这两件事,给了张九龄极大的启发,为此他在文林馆写了一篇文章,给了谏议大夫张柬之。
张柬之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满意,并且送到朝中之后,也让朝中众人颇为赞誉。
一个还未入仕,正要去支教的年轻人就此在朝中声名鹊起。